大家来讨论讨论802.11和16在物理层上的区别吧
感觉11主要还是共享媒介的思想,冲突检测避免什么的。从LAN那边发展而来。
其基础就是大家都能听到任何其他人,加了高增益定向天线的话,感觉距离
11最初的那种共享媒介的背景就相去甚远,变成点对点传输,也就失去意义了。
16对于无线资源的管理应该是做了更复杂的考虑,保证QoS什么的。从LMDS那边发展
而来,最初就是房顶架天线和接入点那边的铁塔通信。
这些应该是MAC层的区别吧
物理层呢
具体设计到帧结构啊,子载波数之类的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通信范围的影响
11也就考虑百米量级,多径时延短,16考虑公里~十公里量级,多径时延长,
光这一点就导致OFDM载波数16就要比11多。
11不太考虑移动,16还要考虑移动,直观上感觉16需要的训练频度应该大一些
16也是采用类似11的训练序列+突发为帧结构?
我说的训练是广义的已知信号的意思。
16印象中在OFDM符号里也插入了导频子载波。
如果是插入大规模导频结构的话,那16和11也有明显区别。
11就靠前面一小段preamble来做信道估计,也认为在短时间内信道慢变,所以不需要在数据中插入太多导频来实时跟踪信道了。
而16应该就需要靠大量导频来作信道估计,猜想是这样。
是的,11的OFDM符号中也有导频,不过不是信道估计目的,跟踪相噪还可以。
这个是一点,他们需要处理的多径时延不同
两者的channel model有很大的区别吧,一个是室内,另一个是室外的。
如果把11n放到室外,性能估计会大大折扣。它的芯片算法没有考虑室外的情形
能详细说说这个的原因么
现在就需要这个答案
谢谢
具体的,只能请板上MIMO大牛来解释。
就概念上来说,MIMO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定义了不同的channel model.每种情况算法都会有区别。 11的芯片绝对不会去实现16的应用场景,这样成本就太高了。
大致看了一下,说点自己的观点。。
这两个标准对应的场景不同
801.11的场景
· Model A for a typical office environment, non-line-of-sight (NLOS) conditions, and
50 ns rms delay spread.
· Model B for a typical large open space and office environments, NLOS conditions,
and 100 ns rms delay spread.
· Model C for a large open space (indoor and outdoor), NLOS conditions, and 150 ns
rms delay spread.
· Model D, same as model C, line-of-sight (LOS) conditions, and 140 ns rms delay
spread (10 dB Ricean K-factor at the first delay).
· Model E for a typical large open space (indoor and outdoor), NLOS conditions, and
250 ns rms delay spread
802.16
- Cells are < 10 km in radius, variety of terrain and tree density types
- Under-the-eave/window or rooftop installed directional antennas (2 – 10 m) at the receiver
- 15 - 40 m BTS antennas
- High cell coverage requirement (80-90%)
802.11在室内的场景下 散射体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满足aoa aod的分离
可以使用kron模型来仿真.在erceg的model中也确实是使用kron+Valenzuela
相关的文献可以去查zwicker和schumacher的文章
802.16模型使用的是sui model
好像见过一篇commu mag的文章说如果改进11的接收机可以提高户外的性能,不过11本身抗多径的能力就差估计还是还是和16有差距吧
相关文章:
- R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物理层有什么可以做的吗?(05-08)
- 物理层和网络哪个方向好找工作呢?(05-08)
- 物理层的东东现在有什么方向可做?做博士。呵呵。(05-08)
- 802.11中CSMA/CA在物理层是怎么实现的?(05-08)
- 请问GE 10GE物理层的问题(05-08)
- WCDMA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