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淘宝店 易迪拓培训 旧站入口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交流 > HFSS使用WAVE PORT的时候端口所在面应该使用什么边界条件?

HFSS使用WAVE PORT的时候端口所在面应该使用什么边界条件?

12-13
因为之前尝试使用LUMPER PORT端口,辐射边界是包围电路的air腔体
在使用WAVE PORT,腔体也使用辐射边界的时候得出的S参数跟LUMPER PORT的S参数差异不小
请问使用WAVE PORT的时候端口所在面是否应该使用辐射边界?这种差异是因为所在端口处的辐射效应引起的吗?这样的结果是否是准确的
因为看hfss的一个full book里面的一个via模型,也是按WAVE PORT设置的,电路板的边界与空气腔体全接触,使用的也是辐射边界
另外,好像是有PML边界的时候不允许使用端口所在面
它跟辐射边界有什么区别么?
希望有经验的朋友指点指点,一直比较困惑

waveport必须设在最外边,否则hfss不知道wave从哪边到哪边,或者用cap法。如果和辐射边界重合好像没问题。
一般antenna的话使用辐射边界即可。不用pml

没错 问题就在使用waveport的时候得出的结果跟LUMPER port的结果的差异是那些因素导致的(使用waveport的时候空气腔体前后左右面均与电路板相切)
在都使用辐射边界条件的时候
因为有人说waveport更准确,对比结果后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

一个EDA developer怒赞你这种心态。。。

“wave port是以平面能量來計算,lump port是以V/I來計算,理論上兩者可以得到同樣的S-parameter模擬結果。”
有介绍是这么说的,但如果存在差异问题可能在哪里呢?
跟设置有关系么

因为这个教程所给的例子是将包围的空气腔体设置了理想磁边界,所以我又更改为辐射边界重新跑了一遍,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差异很小,曲线的趋势都比较一致
我一般用这个方法。我没看到说把空气设置为磁边界的。
因为例子没给wave port的例子,我就此基础上,仅仅是更改了port处的sheet与空气腔体的大小,sheet的大小也按照参考资料所说的比例进行了绘制,空气腔体均与电路四边相切
但此时使用空气腔体为辐射边界的时候得出的s参数就与LUMPER的s参数差异不小
在使用lumped prot的时候,你可以在画一个虚拟的plane,大小跟wave port一致,也许结果就一致了。
保持相同结构不变,我只将前后左右面设置为理想磁边界,上下面设置为辐射边界的话,得出的结果基本与使用LUMPER的接近
我无法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一点不符合物理model

我昨天尝试了一个仿真:
微带线100mil,依然使用波端口,并使用Deembed功能,仿真一个5010mil走线的s参数,基本跟2.5D仿真器的结果一致
(波端口sheet的宽是微带的5倍,高度是介质厚度的11倍)
但直接建立一个5010mil的模型,得出的结果迥异了,而且发现收敛指标变差
所以怀疑是不是波端口的设置有适用范围或者讲究
外部结构体的尺寸是不是也对求解的过程影响很大

我昨天尝试了一个仿真:
微带线100mil,依然使用波端口,并使用Deembed功能,仿真一个5010mil走线的s参数,基本跟2.5D仿真器的结果一致
(波端口sheet的宽是微带的5倍,高度是介质厚度的11倍)
但直接建立一个5010mil的模型,得出的结果迥异了,而且发现收敛指标变差
如果都是模型比较不需要Deembed功能
所以怀疑是不是波端口的设置有适用范围或者讲究
(波端口sheet的宽是微带的5倍,高度是介质厚度的11倍) 这个就是讲究
外部结构体的尺寸是不是也对求解的过程影响很大
不懂你的意思。

不建议你揣测EDA软件的算法。。。否则你将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中不能自拔。就按
推荐的做呗

昨天画的确实有点问题,今天查了一遍官方给出的波端口sheet尺寸比例设置要求
更正了绘制sheet的一个错误:线宽大于等于介质厚度时使用10w宽度
线长10mil,空气腔体尺寸紧贴波端口sheet
驱动模式使用积分线:65.7136
终端驱动:65.2749
与使用2.5D工具算出的结果接近
不过目前针对连续的理想传输线,貌似这样可以花比较短的时间即可得出任意长度的S参数
对于非理想传输线,如果非得建立一个比较长的结构体的话,边界条件应该如何设置比较好?
是不是必须考虑四分之一波长的反射问题?
像0-10GHZ全波宽带仿真,如果设置与端口距离四分之一波长 这个腔体貌似也会比较大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应该如何处理类似这样的仿真呢?

看不太懂你的模型。
微带线上下各一层?
〉不过目前针对连续的理想传输线,貌似这样可以花比较短的时间即可得出任意长度的S参数
理想的基本不需要仿真了。
〉对于非理想传输线,如果非得建立一个比较长的结构体的话,边界条件应该如何设置比较好?
〉是不是必须考虑四分之一波长的反射问题?
1/4是对于antenna的计算需要考虑的,微带线辐射小,1/10估计问题也不大。
〉像0-10GHZ全波宽带仿真,如果设置与端口距离四分之一波长 这个腔体貌似也会比较大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应该如何处理类似这样的仿真呢?
0-10ghz 还是改成xfdtd或者cst吧。hfss一次算不了这么宽的。

现在对这个资料给出的结构关系比较质疑
例如假设介质厚度为100mil,这个时候如果宽度按5w算感觉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实际我调整后,到了50w,高度到4h
我是观察了波端口的电场分布,尽量然电场分布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
得出的结果就与polar算的结果类似(polar算的结果是146.5)
hfss算出的147.46
现在的感觉用hfss算不同结构尺寸的传输线阻抗确实比较麻烦一些
不知道是否有比较好的方法
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主要是没理解清楚图示中说的
5w(3h to 4h),w<h

第一,这只是个guideline,不是必须的,否则hfss可以建立一个design kit
第二,w<h有两种可能性,1是5w,这是大致在3h-4h之间。
                       2是3h-4h,个人觉得这是在w〈〈h的时候。比如你的case h 100 w 10 所以,应该是选3h-4h 300-400左右。

有个疑惑就是:
HFSS中波端口尺寸的设置有指标进行评判?
因为波端口尺寸设置的不合理,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并误导理解
那么在设置于测试中,对于尺寸的变化关系有没有一个比较定性的指标要求?
例如计算微带传输线端口阻抗值的时候
现在的方法也是按照官方给出的大致尺寸,于polar进行对比的测试看
可能介质厚度不同的时候,波端口的尺寸也可能要变更不少吧?

想要的一个效果就是:
如何把波端口的尺寸关系合理的参数比例话,这样算不同介质厚度与铜厚的情况
参数设置支持条件变化方式么?

在看hfss 10 full book的例子中
只看到一个讲波端口尺寸关系变化时,影响高次模的例子

见有朋友这样说:"将波端口的宽度和高度设为变量扫描,当端口阻抗收敛时,此时的端口设置为最佳。"
什么时候算收敛?评判的标准依据是什么呢
就像没有尺寸,如果知道结果是对的呢?
下面是参数化扫描的结果(微带线宽10mil厚2mil,介质厚5.989,参考面厚2mil;使用polar算出是50.02)
H是波端口的高度,W是波端口的宽度,对称分布于微带与参考面(单位mil)
H    W    TDR: Time(0.758537758537783ns)
--------------------------------------------------
40    40    48.77125589
40    50    49.43189211
40    60    49.69508456
40    70    49.82209481
40    80    49.86374431
40    90    49.91514144
40    100    49.92153927
50    40    48.87187124
50    50    49.59216283
50    60    49.92100467
50    70    50.13245833
50    80    50.18561454
50    90    50.25599099
50    100    50.22674903
60    40    48.93158528
60    50    49.59963912
60    60    49.99868358
60    70    50.18498364
60    80    50.32574995
60    90    50.39555568
60    100    50.40749306
70    40    48.89945018
70    50    49.64212956
70    60    50.02243957
70    70    50.2424214
70    80    50.37083563
70    90    50.4740542
70    100    50.50152212
80    40    48.89614118
80    50    49.65402367
80    60    50.05939749
80    70    50.25606907
80    80    50.41011726
80    90    50.48948387
80    100    50.55692096
90    40    48.90138256
90    50    49.67019626
90    60    50.05239254
90    70    50.26994154
90    80    50.43877761
90    90    50.53691886
90    100    50.61677638

所以每次我都宁愿画个通州连接器上去设置端口,联合仿真的时候减去就是了
.55

同轴连接器自己算,画50欧姆的
反正HFSS的人来培训说这样来最省事,直接选端面设置wave port
.55

这个说法我没听说过,微带线是准tem波,的确要麻烦一点。

lef的方法不错。实际上feeding也肯定是coaxial者waveguide这种结果。所以不需要去过于纠结某个独立部分的特性。

然后去ADS里面将同轴结构去掉
.5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