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淘宝店 易迪拓培训 旧站入口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交流 > 匹配网络中电感发烫

匹配网络中电感发烫

05-08
自己用MRF171A(NMOS管)做了个27M的功率放大,C类放大电路,24V供电,25W输出,电源电流大概在1.3A,在漏极上的阻抗匹配网络是一个π网络
首先是并联一个300P左右的电容,串联一个电感,再并联一个270P电容,最后是50ohm假负载
实际电路运行后,发现电感非常烫手,用的电感是可调电感,带磁芯,0.86的线绕了4T,估计值在130nH左右,不知道发热原因在哪里
最关心的问题是:电感发热原因是不是有二次谐波呢?需要不需要在匹配网络和漏极间串一个滤波网络(串联谐振)?
引申的问题:电感发热必然是由于电流大,能否计算出这个电流?哪怕是电流的有效值也可以,该如何计算呢?
请大大们指导,也欢迎大家讨论!

应该是磁芯的损耗大的原因吧

图。没图只能臆测你的可调电感寄生电阻太大,如果有以上所说的DC电流那就更加会发热。
我说的图是线路图或实际电路板的照片。

附简图:
事实上我在L2已经用了1.4的线了,考虑到趋肤效应电阻应该也不大,或者L2上电流本身就比较大?怎么计算呢?
再有L1和C1以及后面的阻抗应该是要做一个并联谐振吧,是不是Q值高一些好?这样对二次谐波滤波也有好处。
最后还是那个最关心的问题,发热是由于二次谐波引起的吗?




汗……有人吗?

根据你的这个图,可以估算流入L1及L2的DC电流大约在0.5A左右(如果MOSFET管静态电流较小)。 如果MOSFET管有1。3A那么L1的DC电流就比0.5A更大许多;L2的RMS电流也 会大于0.5A(当输入信号较大时)。 总之,在管子高频较大功率工作时,图中每个电感总电流(RMS)比0.5A还要大。就0.5A的电流恐怕这两个电感都吃不消。
你可以试试将输入信号减弱到最低(如:-30-50dBm),你应该还会感觉到电感较烫,而且DC电流会至少在0.5A左右。如果是这样,就验证了我上面所说的,也请不要忘记回帖验证是不是这样。
问题所在,解决方案:在假负载前面串连一个10-100nF电容(如果你的频率是在几十兆),应会有明显改善(除非还有其他问题),于此同时总电流可能要比你原来测得要小大约0.5A左右(即0.8A)。 至于是否是二次谐波引起,如果上面的验证成功就自然会给你一个答案。 并联不并联谐振都不是电感发烫的原因。
如果成功,不要忘了到本站新能源版块捧场!

这个……事实上是我在画图时疏忽了……负载前是有个隔直电容的,1nF
还因为是C类放大,所以不用考虑直流问题……
我自己推测分析,L2上的电流是很大的,这个大电流主要是谐振电流,整个匹配电路的Q值最高在2.3左右(Smith原图上,见附图),那是不是说L2上的电流大概能有   2.3*1.3=2.99A     ?还是可能更大?
请帮忙分析下


为什么用1.3A?1.3*2.3的根据是什么?RF输入小的时候L2的RMS电流也相应会很小。如果你的MOSFET在最较大功率时的电流是直流1.3A,那么估计L2的RMS电流在2-3A左右。如果L2的等效R在0.5ohm(即在27MHz时L2的Q约为30左右),那么L2的功耗为2-5W(即L2耗输出功率的10%-20%左右)。这么大的功耗对于一个体积较小的L2是吃不消的。
把L2的实物照片贴出来看看(附比例)它有多大或它的绕线有多粗(0.86是多粗)就可以初略判断它的最大功耗/电流可以是多少。
如果想知道L2的RMS精确电流是多少,随便仿真一下就知道了。

手里没有相机,不好发电感图……
1.3A是24V电源的供电电流,这是去除掉外围电路后的一个估计值,实际假负载上的输出功率应该是28W(11.5dbm);
2.3是上图Smith原图里的最大Q值,我的理解是电感L2里的电流有效值大约等于供电电流乘Q值,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如果不对请指正,谢谢;
所说的0.86或者1.4的线,是指漆包线铭牌上的线直径,单位是mm,绕电感的骨架直径是5mm,考虑到趋附效应并忽略磁芯损耗,估算使用0.86mm直径的线,L2电阻大约为0.027ohm,使用1.4mm直径的线,L2电阻大约为0.017ohm。这样如果L2电流有效值为3A的话,L2损耗都不应该超过300mW;所以给我的感觉还是高次的影响……?
这样就比较郁闷了…………
仿真说实话还不是很熟悉,希望从原理上能分析……

1.3A是正常工作时的直流电流? 如果是,那么1.3*2.3觉得没有直接逻辑,因为1.3A是直流,而你要的是RMS(你的情况是交流电流),所以1.3A*2.3不是很有意义。不过,由于特别的条件(如你的是C类),也许可以推论得出流过L2得RMS电流在数值上是等于或接近直流电流乘以Q。
不管怎样,觉得L2的RMS电流应该就在我估计的范围(2-3A),超过3A应该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我的计算错误了。
用0.86mm的应该是很粗了,3A问题不大。如果你是用自己的磁芯绕的电感,那么看样子正如二楼所说的,可能是磁性耗损太大了(正规厂家生产的绕磁芯电感的磁芯耗损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耗损)。当然,即使磁芯耗损不是很大, 如磁芯的耗损也在300mW左右,那么总耗损也有0.6W了,这可能也会导致电感较热。
高次效应应该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的耗损还是在原信号(”一次“)上的,因为原信号的功率不高次大,除非高次(如二次)的信号正好在这个频点上对电感L2来说直接把该频点的MOSFET管产生的该高次信号短路而产生较大的高次电流, 不过根据你提供的电路图,好像这样不太可能。
觉得你可以把L2磁芯拿掉,绕一个空心电感(100nH的空心电感大概需要5mm圈直径,6mm长(不是绕线的长度,是电感的长度),5T,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T数或电感长度或圈直径等)。 更换后如果电感不怎么热了(但同时输出功率仍旧基本保持原来那样),说明的确是磁芯耗损较大,如果还是很烫,那么可能你的电路还有其他问题(或是我的估算错误)导致L2(直流+交流)电流超过3A(如5A)。 尤其是当L2如果有较大直流电流的话,电感很容易发烫。应该100%的确定实际线路板上的L2没有直流流过(电容发不发热,电容是损坏或接近损坏使得它有直流流过?) ,能够在不影响MSOFET工作下(没有震荡)测得L2是否有直流电流就最好。

非常感谢dingusle1的建议!我没想到可以用空芯电感代替现有电感,来观察是否是磁芯损耗的问题!今天单位停电了,明天去试验下呵呵!
直流信号我觉得可能不大,因为每次焊接都是使用的新电容件,而且我觉得我们单位给买的电容还是很不错的。
我应该去学习下使用仿真软件,看看L2到底通过多少电流,总觉得这里的电流不会少!

好的,期盼分享你的结果。谢谢。

前两天忙了点其他事,到了今天终于进行了实验。
我用0.86mm的线做了一个大概130nH的电感代替L2,命名为L3(在内直径约5mm的笔杆上缠了5T),经过半个小时的运行后进行对比,发现手摸电感L3有较高温度,但可能是因为这样散热好,温度比L2的要低,然后关掉电源后马上摸L3发现温度下降很快,这样我就有点判断不清了,不知道是因为L3散热快,还是这个L3的温度是信号和手间产生的作用,有更好的判别方法吗?
另外今天也做了一个仿真,估计L2上的电流不超过3A。

首先感谢分享你的最新结果。看来,L2的磁芯的确也有一定耗损,不过L3还是有较高温度。说明0.86的漆包线还是不够。刚刚给你估算一下0.86mm铜线5mm 5T (约9-10cm)在27MHz的R约为0.03-0.05 Ohm(考虑邹肤效应),如果电流在3A那么耗损为0.3-0.5W。这个耗损0.86mm的电感较热有点出乎我意料(不过电感稍有发烫是意料之中的)。不管怎样,既然是0.86mm还是较烫,你可以试试增加漆包线的直径到1.4mm或更大. 如果你已经用了1.4mm的还这么烫,那我觉得你提出的信号直接造成手指的的烫感有可能是原因之一,虽然我这是第一次听说在27MHz也会这样(在接近或超过1GH是有较大可能的,微波炉就是这个原理)。如果有条件你可以用红外线温度计或普通煤油温度计测试一下温度。 或者你可以在手指和漆包线电感之间隔一层较薄的铝纸,如果是仍旧很烫,那么就说明是电感过度发热,如果明显感觉不这么烫了(普通的吕纸在27MHZ应该会给你的手指挡住绝大部分电场能量),说明信号直接让手指发热是主要原因。
期待分享你的最新结果。

下午没有试验机会,因为有领导检查……汗,这就是国企……
说到磁芯损耗,我现在用的磁芯是AMIDON公司的磁芯,同事买的,型号是L-57-6,但是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该磁芯的参数介绍……
不知道能否给介绍一些网站或资料?我去找了这个公司的网站,发现一进去就是毛片……网络病毒啊!
谢谢你的建议和讲解,下一步打算用1.4的线去做实验。

下一步是打算用1.4的线来试验下呵呵,谢谢你的建议!下午什么都没干上……汗……
说到磁芯损耗,我用的电感是AMIDON公司的L-57-6(6PIN),这是个带屏蔽罩的DD,适合10M到50M,是同事买的,但是在网上找了半天,相关的资料都没找到……
可以给推荐下哪里有AMIDON的资料吗?它的官网我进的貌似也不对,但是找不到

给你找了一段时间,找到了这个:
https://www.amidoncorp.com/items/82
磁芯材料好像是6号的:
https://www.amidoncorp.com/specs/1-06.PDF
从图上看到的样品好像这种可调电感式一般信号处理用的(小功率)电感,在传统的AM收音机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电感。似乎这个电感的大小在1cm想cm左右。我的感觉是这个电感不是用于大功率的(100mW以下)。
你还记得它原厂的绕的漆包线是大概多粗?我猜(纯粹是猜啊)它出厂时原来绕的漆包线是远小于0.5mm以下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就验证了我的感觉:即这个电感不是用于大(或较大)功率的(所以制造时就不会去用粗的漆包线)。也就是说从原来绕的漆包线的粗细可以判断这个电感是会用于大功率的情况。由于磁芯的饱和效应,不能用与大功率的磁芯如果用在大功率的情况下会导致磁芯磁场饱和,估计耗损也会大大超过未饱和状态从而导致较大的耗损(发热)。
当然,如果出厂的磁芯上绕的是0.86mm或更粗的漆包线那么应该这个可调电感是运用于大功率的(不过我猜不大可能是这样,因为只有信号处理的可调电感才会用金属外壳屏蔽,一般大功率的电感不太会用金属外壳屏蔽的),而且根据线的粗细你可以估计它最大功率(电流)可以是多少。

这个网站我进去过,但是找不到L这个系列的东西,所以以为没有呵呵,照你所说的它是6号材料的话,那真是太感谢了,要好好看看这个材料参数,我一直以为L表示材料,6表示6个引脚……可是,光6号材料就很多种啊,参数变化也蛮大的,应该是哪种……?
这个电感买来时是没有原厂绕线的,都是自己绕,按照尺寸可能看起来是低功率上用的,但是我看到过其他公司用这个材料绕的电感,大功率信号,漆包线肯定是超过0.86的,可能比1mm还要粗!
这个电感选择用金属外壳屏蔽肯定影响到了散热,但主要是为了电磁兼容实验的考虑,而且不用金属壳,电感间的互感、电感被外界条件影响等等会比较严重,加大了调试难度,只好平衡下了。

又长见识啊。

今天用1.4的线绕了空芯电感,运行半个小时后,温度是要比用0.86的线绕电感低,但是感觉上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另外,我用dingusle1介绍的方法也实验了,发现的确是电感本身的温度,不是高频电流和手间的作用,看样子,用1.4的线肯定是有作用,但是温度高应该是有其他原因。
后面我做了另外一个测试,使用了示波器(100M),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我先用网络分析仪测量了两个示波器探头在25M到100M间的大概电容值,然后用两个探头测量L2两端对地的电压值,当然,在加探头前去除了C1,C2相应的电容值,也就是说,尽量在测量时探头电容对这个电路影响最小,最后用频谱分析仪去观察输出的频谱。
在示波器上将测量到的两个信号做减法,这个减法的结果就是L2两端的电压U!经过观察发现,U的波形并不是正弦,只是接近正弦,频率27M,在这个信号的上升边沿中间有个小肩膀,在下降边沿没有,经过同事们的一起分析,认为是27M信号的3次谐波造成,整个信号的峰峰值为140V左右。如果把U看成是正弦波,按照L2是130nH计算,通过L2的电流有效值大约为2.3A。这时观察频谱分析仪,27M信号能量为44.5dbm,2次谐波(54M)能量为12dbm,3次谐波(81M)能量为3dbm。
接着开始调整放大电路输入部分的各种参数(匹配网络不变),最后使27M能量减低了1DB,2次谐波降低了1DB,3次谐波降低了5DB,电流下降为0.9A(估计值),观察U发现那个小肩膀消失,波形底部变的更加圆滑,同时发现,电感温度明显下降!
现在推测电感L2温度主要是由3次谐波造成的,特别是在长时间运行后非常明显,但是究竟是因为什么呢?要知道,3次谐波才3dbm,折算成功率才2mW。还是这个推测不正确?请帮忙分析下!
明天打算通过调整输入电路参数,使电路输出为28W,电流为1.3A的条件下3次谐波减到最小,看看L2是否依然发热。


不错,谢谢你的最新结果。
根据你测出的2次和3次的结果可以肯定2次(16mW)及3次(2mW)不是造成电感发热的原因,原因正如你所说的:他们的功耗加起来最多只有不到20mW。当然电感上的2次3次消耗功率可能会大一些(小一些),但是根据你对电感上的波形描述,好像2次3次与1次相比仍旧小很多。电感的发热和他的总功耗有关,而总功耗与有效电流(RMS)有关, RMS电流不会因为有个很小的2次三次就突然明显增大很多(实际上,RMS电流^2=RMS 1次^2+RMS 2次^2+RMS 3次^2+。)。
电感温度明显下降是因为电感消耗功率比原来(1。3A时)下降了25%(如果实际功率电流及输出功率下降1dB)(即输出功率从原来的28W下降到22W左右)。如果电感原来消耗500mW那么现在只消耗375mW,所以温度明显下降是比较正常的。电感的与室温温差上升/下降%与消耗功率增加、减少%(非常粗略地讲)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原来(1.3A)是100度(即与室温温差为73度)那么现在温度为81度(即与室温温差为54度),下降差不多20度(温差下降25%),所以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当然电感如果原来(1.3A)不是很烫(如4、5十度),那么下降3-5度,可能会比较不明显。当然,如果电感周围通风不是良好,那么运行较长时间后电感温度可能也会最终很烫(因为电感周围空气的温度由于通风不太良好所以被加热了,导致电感本身温度更加上升。
还有一点(虽然不太可能)可能原因是:在功放运行半小时后是否还是保持原来的输出功率(及消耗的直流电流),是否有所增加(如因震荡或偏置升高【偏置升高由温度升高引起】其他原因引起)?

因为微波信号没有传向负载,而是传到的直流偏置电路上了.调整匹配,使微波信号传向负载就可以了.

molidong的意思是没匹配好是吗?可是传到直流偏置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讲解下,谢谢!
今天又新的发现!感觉是很重要的发现……也是让我无语的发现
我用可调电感,内部使用1.4mm线绕制的L2,运行一个小时后使用借来的红外线测温仪测量,发现没有我手摸上温度高,然后仔细检查,然后发现:
以前我用手摸电感温度时,手指按在了电感上面,遮住了调整电感值的磁芯口,这种情况下,手上会迅速发热,烫手,如果只是触摸电感的屏蔽外壳,是没有那么热的……以前摸起来烫是因为信号和手产生了作用,使手发热!此前用空芯电感测量时,以为是因为电感散热快所以没那么热……所以说,这个一直纠结我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
天啊!

这些天我一直以为有问题,原来是我测量的问题……不过通过这个事情,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而且我发现,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是熟悉电路和知识的最快方法!以后有条件一定要使用工具测量温度,再也不用手了……这个电路到成型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还需要时间,以后如果有问题会继续拿出来请教嘿嘿
感谢各位大大们的帮助!万分感谢!

这个是最终结论么?

感谢liuxing6921的积极交流总结。很高兴能够和你讨论问题,分享你的结果。也感谢大家的捧场!有空请到新能源版块看看哦

iuxing6921兄弟应该已经找到了答案,你用手摸的话,实际上是改变了电感的电感值,同时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匹配网络,不同的电感值对匹配效果不一样.匹配好的话,信号直接流向了负载,如果匹配不好,信号就通过偏置电感流向了地(电源也是交流地),就引起电感发烫.

实验的过程很精彩,学习了

LPF用L-57-6不合适,磁芯材料没有问题,是形状的问题。由于这种结构的磁芯的磁路不是闭合的,所以要实现一个电感量相同的电感器时,所绕制的匝数要比闭合磁路的匝数要多;这样造成铜损严重,热是肯定的!所以建议小编如果将来还要做类似的电路时,建议你使用T系列的射频铁粉磁芯,材料选择-6材料的。 这种器件的好处是感量可调,但工作的功率不太大,最高20-30W以下。
关于射频电路用的各种磁芯,请有需要的朋友与我联系,我可以提供美国生产的各类铁氧体、铁粉磁芯!小批量提供可以到淘宝上查找“yuzhen5588”店铺,里面肯定能找到适合你的东西!
本人很愿意和大家探讨关于磁芯在射频方面的应用,可提供各类产品的资料(Amidon公司的也可以提供)!MSN:bg7oalinghui@hotmail.com;电话:13927434558,我在深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