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IMO信道模型
那么对于环形分布的天线结构,用哪个模型呢?
我觉得与实际的天线形式无关,
天线布阵不同只是改变了相关系数而已。
这个应该跟你所选取的环境、模型类型以及用途相关的。
下面这篇文章介绍的模型类型挺全的,可以先看一下再查找具体的建模。
Modles for MIMO propagation channels : a review
Kai Yu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你也可以看点Multi-mode Antenna 的资料,可能有点帮助。
我记不清了哦,但是貌似是有关系的,如果有一项是阵列响应矢量,该什么形式就应该按照什么形式来写
还是没搞懂,是天线的布置改变了相关信道的数学形式呢,还是仅仅改变相关矩阵的求法?
都是怎么影响的呢?
那本ebook在google上搜到了,可是无法下载
你有的话能发到我的邮箱里吗,多谢
yang2001yu@bit.edu.cn
2条径,4个天线,如果是直线阵,间距为d,phi为相对天线阵侧射方向的偏角(定义平行直线阵的方向为侧射方向,垂直直线阵的方向为端射方向),则对来波phi,天线阵上的归一化接收信号(左-右,第一个天线为参考点)
a_ULA = [1,exp(jkdcos(phi)),exp(j2kdcos(phi)),exp(j3kdcos(phi))]
对于4单元的圆阵,半径为R,第一个天线为0度方向,逆时针方向依次3天线接收归一化信号(圆心为参考点)
a_UCA = [exp(jkRcos(phi-0)),exp(jkRcos(phi-90)),exp(jkRcos(phi-180)),exp(jkRcos(phi-270))]
假设2条径,对于基站角度为phi1,phi2,对于终端为theta1,theta2,并且假设基站用4单元直线阵,终端用圆阵,坐标和上面相同,则
h(1,1) = sum{a1*a_ULA(phi1,1)*a_UCA(theta1,1)*delta(tao-tao1)+a2...}
h(1,2) = sum{a1*a_ULA(phi1,1)*a_UCA(theta1,2)*delta(tao-tao1)+a2...}
h(2,1) = sum{a1*a_ULA(phi1,2)*a_UCA(theta1,1)*delta(tao-tao1)+a2...}
高手帮忙看看我写的对不对,我是自己想着写的。供参考,我自己没有验证过。
我写下个人看法:
若从数学意义来说,从BS以phi1发出的波最终以xita1入射到MS,公式是对的...
但从物理图象来看,只考虑时延(tao)的扩展而没有角度的扩展,此时谈不上空域相关...
我觉得在有散射的环境中需要对入射角在角度扩展上求积分来得到相关系数
在LOS路径上才是要直接以exp的指数形式给出
不知道对不对
另外,看他的h1和h2,是不是应该得到4×4的H,而每个元素需要不同时延的两径叠加
在不同的径上相关系数也不同
真实的入射波谱应是离散分布的,但当散射体十分丰富时,我们可以认为是连续分布而用积分求相关
Aday中只是举例讨论两径的简单情况,谈不是相关性问题
有的,第2条径即省略的a2...部分同第1条径的角度差就体现了空间的角度扩散
相关系数可以是对来波的角度功率谱(PAS)求积分也可以是用多径表示出两个天线上的接收信号之后求相关系数都是一样。
实现中都要用径表示不同方向的来波,都可以表示成在天线阵上的相位差的叠加,一样的。
比如测量的结果表明城市环境的来波功率角度谱(PAS)是拉普拉斯分布的,这样可以用N条等功率的径来形成一个拉普拉斯的PAS,这些径在空间的角度不同,于是天线阵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成这些径来波信号的叠加。
我只给出了h11,h12,h21,其余的一直到h44都可以类似写出。
相关衰落是因为多径造成的,如果只有1条径则多天线的接收信号是完全相关的,即相关系数是1。
你说的不同径是不同的时延上?
表达相关性也没有问题,实际的信道都是这样实现的。那个表达式对频率选择性衰落的阵列接收信号和窄带的接收信号都成立。
对,两条独立来波也可作去相关的叠加;
但你的模型只考虑了收发两端对相关性的影响,不能解释"keyhole channel",故我觉得完整的信道矩阵应是发端到发端的近散射体、发端的近散射体到收端的近散射体、收端到收端的近散射体,三天矩阵的级连,比如Gesbert的模型。
嗯,我没有看过这样的模型,关于'keyhole channel'和'Gesbert'模型能介绍几篇文献悄悄吗?:)
D.Gesbert, H.Bolcskei, D.A.Gore, and A.J.Paulraj, Outdoor MIMO wireless channels: models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IEEE Trans. Commun., Dec. 2002, 50(12):1926-1934.
:)
相关文章:
- 请教Rayleigh信道仿真的参考文献(05-08)
- OFDM仿真中信道过采样的问题(05-08)
- 对于香农定理和信道容量的思考(05-08)
- matlab7中瑞利信道的函数是哪个?(05-08)
- 问:::MIMO下 信道估计的一种新想法.+++(05-08)
- MIMO中常将信道归一化的目的?(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