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淘宝店 易迪拓培训 旧站入口
首页 > 无线通信 > 通信技术学习讨论 > LTE里对4天线用户比单天线用户速率大多少?

LTE里对4天线用户比单天线用户速率大多少?

12-18
想问一下,按LTE的标准,比起单天线用户,在用户配有4根天线的情况下,上下行的速率的提升都是什么比例?
还想问一下上下行的发送方案有哪些选项,用STC或是DPC之类的吗?
.240
.240

你觉得手机或者数据卡装4根天线有可能吗?
天线间距总不能小于四分之一波长吧。

还有车载通信系统,它们也是用户
.240

看应用需求了,手持终端上够呛,上网本之类的还是有可能的,高速的数据业务更多也是针对大屏幕应用的。
另外,哪怕是手持终端,还可以用MU-MIMO来弥补单终端天线数不够的问题,虽然信令和算法上复杂一些,和简单的1*1或者2*2比,还是有增益的。

lte是公众移动通信系统,除了专网用户啥车自带手机/数据卡?

上网本要用MIMO早就用上了,例如11n;和人家做笔记本聊一聊,为啥没有人那么做?
其实也不是没人做,台湾有几个厂家搞过11n的MIMO,还不如SISO。

2*2的11n早就有了,下一步就是4*4的,产业化的过程你应该是知道的。从和我们项目合作的厂家来看,这些都是有计划的,没有听说对MIMO一竿子打倒的恶评。当然,MIMO确实是挑信道环境的,复用/分集/赋形三种模式都要在一定的天线配置和信道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但完全不存在MIMO就这样可耻的失败了的说法。
关于产业化再说一点,近两年的通信展以及SH的SB会是否有去参观?传输所/移动/联通各自的外场测试是否对MIMO全盘否定?技术是发展的,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现在好多不都出现了么?W

关键是要把信道玩透了

这玩意儿不能细说,
得统计着看。

DPC -- NO WAY right now

再一次请求理论界&产业界大牛告诉我:哪款手机or上网卡or上网本or.....使用了MIMO?
搞MIMO的绝大多数都是算法出生的,对无线传播并不清楚(并不是对信道传播模型不熟悉,而是对多信道传播耦合的实际情况没有概念),对物理层没有什么基本概念,很多算法的隐含假设就是MIMO系统中每一个独立信道都是能够正常实现bit同步或者帧同步的——在存在所谓信道耦合的情况下、在所谓算法的协助下。而在实际系统中,由于公众无线移动多采用小区覆盖模式,各个独立信道之间是强相关的,因此接收端出现bit级失步的概率非常高,导致基带处理无法正常进行。
MIMO最大的作用是出paper;至于什么通信展,笑料罢了,例如今年的通信展上某全球知名厂家给我展示笔记本通过LTE上网打魔兽,我顺手把笔记本上的wifi关掉,立刻原形毕露。这种把戏,偏偏学生、偏偏运营商也就罢了。

新一点的笔记本基本上都用多天线了。
http://download.intel.com/network/connectivity/products/prodbrf/323017.pdf
手机不怎么用多天线主要是因为手机尺寸的原因,多天线一般要求天线间的距离超过半波长。但是基站端的多天线没有任何问题。
实际上,我现在发帖这个笔记本是多天线的。笔记本通过一个D-Link的router连到cable modem,这个router也是多天线的。
我不清楚你所谓的MIMO是什么概念,但至少Intel一类的公司已经把这种802.11n的实现叫MIMO了。

不了解MIMO技术在泛4G中广泛采用的大背景的人太多了,不熟悉MIMO也本能抵制MIMO的人太多了,这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我请教一下啊。
手机里的天线是不是一根垂直,一根水平,像个十字架一样的?这个算多天线吗?

为了减少终端中体积限制的影响,采用垂直极化是常见的一种方式

那这种极化天线,是不是跟物理层论文里提到的多天线完全没有关系?

有关系。只不过是天线之间采用了不同的极化模式而已,对相关矩阵有影响。仍然可以用传统MIMO的分析方法来分析。

那我明白了。。。
对了,你说的2倍的阵列增益是来自于啥?MRC还是预编码

因为MU的用户是正交配对,之间无干扰。你可以理解为对于每个用户的接收效果等同于MRC

你的意思,配对带来的信道正交性,也会使阵列增益优于2*2 SU-MIMO ?
我消化一下哈

这个不好说是阵列增益吧,假如两个信道正交的用户做配对,每个用户各自都可以用自
己的主特征向量作为权值做beamforming获得自己的最大信号能量,同时还能保证用户
间没有任何干扰,因此容量上面的增益就看功率分享以后每个用户做1个stream(2个用
户加起来是2个steam)与功率独享时做单用户2个stream的差异了。
一般SU-MIMO的2x2信道,做双流beamforming的话,总是会有一个流对应较小的那个特
征值,MU-MIMO是否能有容量增益就取决于这个特征值与配对的另一个用户主特征值的
大小比较。
上面是用户信道恰好正交的情况,一般都不会完全正交,要用ZF/BD/SLNR算法来计算权
值,是否配对要考虑到用户的信号损失以及干扰残留(SLNR会有这种情况)。更进一
步,配不配对还可能还会考虑到调度公平性的问题。
另外,上面oak提到上行MU-MIMO(或者叫Virtual MIMO)可以有3dB的功率增益,不过
在网络中可能很难这么做,虽然本小区的信号增强了,但是对邻区的干扰也会抬升
3dB,如果全网的用户都这么干,有时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对上行的配对,在用户功
控上面还要做一些文章的。

MU-MIMO在室外很难搞,用户配对折腾死人,折腾完了还不定有明显好处
MU-MIMO可行的场景也就是些特殊拓扑结构的网络

下行MU-MIMO是不是只能通过基站侧预加权处理?UE侧无法接收端做,因为没法知道另一个用户的接收天线和基站的信道情况啊

额,是啊。。
MU-MIMO成与不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发送端对信道信息的获取程度。
所以TDD还好一些,FDD就挺杯具的了

你举的例子都是基站或者AP,我一直问的是哪个终端用了MIMO?

为什么不是3 Tansmit.... and 3 Receive......?
既然是3i3o,这么美好的技术为啥不写明?又没啥见不得人的。
当然1x TX + 2x RX = 3 streams = 2 x RX + 1 x TX也是对的。
其实看看其它几个wlan芯片厂家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在新闻稿里都喜欢宣传MIMO,但一到具体芯片的技术资料,全都尽量回避使用MIMO这个词,N streams反而是个标准用语。这里除了技术上的严谨以外,很重要的是法律责任,你datasheet里写了MIMO,就要担MIMO的责任。
另外,WLAN是移动信道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