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公司80%泡沫 3G将改变芯片产业链
05-08
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行业知识产权供应商ARM(伦敦证交所代码:ARM,纳斯达克代码:ARMHY)公布了2006年第二季度未审计财报,报告显示,这家已经占据全球主要数码产品芯片75%市场份额的英国电子公司仍然强劲增长,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3亿英镑,同比增长了16%。
其中,手机芯片占据了重要份额,ARM毫无疑问是手机芯片老大———GSM手机中有85%以上的手机芯片是基于ARM的,而CDMA市场上更是高达99%。
华为、中兴、大唐、中芯国际等中国芯片制造大厂都使用着ARM的知识产权授权。这几乎是让英特尔都羡慕的数字。
然而,这只是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其中一小块。随着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消费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芯片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据ARM中国总裁谭军估计,这个芯片产业链(知识产权———芯片设计和代工制造———系统组成商)每个环节的大体市场规模是如此:芯片知识产权这个市场目前全球规模在15亿美元左右;芯片设计加代工制造是25000亿美元;终端产品市场则是250000亿美元。“可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一条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ARM扮演了只分享最上游市场(芯片知识产权)的利润,目前它占据了此市场28%的份额,达4.2亿美元。
ARM创立于1990年,年龄比中国的华为、联想还要小,它是如何在十几年中创造了这个奇迹的?
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该公司中国总裁谭军博士。他以诸如多功能手机、汽车导航机等电子产品为例子讲解了ARM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中国芯片产业的看法。
记者:ARM目前占据了全球数码相机、MP3、蓝牙、游戏机、打印机等产品芯片约75%的市场,但是ARM成立的时间才16年,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增长?
谭军:这首先与最近几年全世界个人消费电子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几乎每个消费电子产品都需要芯片来实现功能,如MP3、手机、电视机的遥控器等等。而且消费电子要求高,更新快,竞争很激烈,所以市场也越来越大。
ARM自己并不生产芯片,只是做知识产权的开发,然后把知识产权授权给芯片设计商。这个模式与英特尔有很大不同,英特尔的X86个人电脑芯片,从知识产权开发到设计和制造都是自己做,英特尔芯片的知识产权也是自己独揽。而ARM则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OEM厂商,每个厂商得到的都是ARM相关技术及服务。目前,几乎所有大型半导体公司都与ARM签订了硬件技术使用许可协议,其中包括英特尔、IBM、LG半导体、NEC、SONY和飞利浦这样的大公司。
这些公司生产芯片给下游厂商组成终端产品销售出去,我们才收取版权费。
记者:目前基于ARM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达到50亿个,平均每个的版权费是多少?
谭军:不高,平均每个的版权费大约在8-9美分左右。我们预计,2006年这一年使用ARM知识产权的产品将达到20亿个,而X86才不到2亿个。这相当于嘀嗒一秒钟,就有70个ARM的相关产品在生产销售。
记者:有没有可能未来出现第二家ARM?
谭军:从ARM建立至今,已有数百家企业在复制我们的模式,但是95%死掉了。还有5%我觉得也很难跟上我们,因为我们规模上去了,现金流充裕了,而且ARM在4年前已经开始转型,不再是封闭式地做知识产权提供商了。
记者:为什么转型,怎么转型?
谭军:ARM处于芯片产业链最上端,它离另一端的最终消费者很远,这是知识产权公司的最大弱点,它不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容易闭门造车。所以,为了开发出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我们从4年前开始与电信运营商以及内容提供商合作,从它们身上了解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喜好。
记者:在芯片产业链中,ARM只分享最上游的知识产权这一部分利润,为什么不往中下游渗透?
谭军:其实我们曾经尝试过,想学英特尔那样,又做知识产权又做产品,但最终竞争不过它。做代工制作(如中芯国际)需要很大的投入,而我们没有这么大投入。更后端的系统组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则需要良好的品牌,这也非ARM所长。
记者:ARM在中国的业务拓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跟在海外的模式有区别吗?
谭军:我们是5年前进入中国的,当时进来一看就懵了,发现中国没有芯片产业链,像中芯国际、宏力之类的代工制造商还在“打桩”,而大的芯片设计公司也没有几个。后来我们选择了跟这些企业一起成长。但ARM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在欧美日国家有区别,在那些产业链成熟的国家,我们将英国的那套方式简单复制一下就行。在中国不行,我们需要把授权费用从一次性方式变成了用一次付一次,因为一次性付清费用大,刚起步的中国企业很难接受,另外我们还在中国200多所大学培养相关人才。
“复制我们模式的95%都死掉了”
记者:中国的芯片产业目前方兴未艾,但是近年冒出最多的都是一些小型的芯片设计公司。有人认为这里面95%是泡沫,您怎么看待这种状况?
谭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芯片市场,吸引了很多资本进来,我认为这里面大概有80%泡沫,也就是说可能有20%的芯片设计公司可以生存下来。其实有泡沫可以增加竞争,我认为这是好事情。
另外,芯片设计公司不一定要求规模很大,但是创意很重要。智多微电子和复旦微电子等公司合作,开发出了带卡拉OK的手机,只要用数据线将手机连上电视,就可以唱了。这创意为中国手机公司带来了很大市场空间。
记者:华为、中兴、大唐、中芯国际等中国芯片制造大厂都使用着ARM的知识产权授权。你们合作得怎么样?
谭军:我们合作非常广泛,目前已经有25家大企业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移动、消费电子和网络等方面。至于这些公司发展前景,我难以置评。
记者:为什么中国本土的芯片设计公司一直发展壮大不起来?
谭军:中国的芯片公司起步比较晚,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芯片产业的生态环境很重要,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到位,企业就不敢互相合作,而芯片产业的上下游公司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你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合作可以省却很多精力和成本,但是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芯片设计公司有80%泡沫”
“中国3G拖得太晚了”
记者:听说你喜欢《蓝海战略》,我记得该书有一个观点是任何产业、任何公司都不可能长期保持活力,那么您觉得芯片产业里面蕴含的蓝海有多大?
谭军:是的。其实ARM是最早实践蓝海战略的公司之一。我们起先只做无线,逐渐地扩展至家庭电子、汽车电子等等。下一步,芯片产业可以开拓的蓝海(尚未形成竞争的新市场)有很多,比如医疗、健康类电子产品、针对老人的电子产品,因为现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未来“老人”市场空间非常大。另外,把衣服做成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可以“冬暖夏凉”的芯片也成为产业界研究的重点。
记者:你曾经在英国卢瑟福•阿普顿国家实验室当过高级科学家,研究方向是3G,您觉得中国上马3G的时机成熟了没有?
谭军:我个人认为,中国3G拖得太晚了。业内有一个成功率公式,P=4~7,小于40%,说明时机未到,投资成功率很小;大于70%则说明时机已过,投资的回报率很小。只有介于4和7之间的时期,投资的成功率及回报率最大。我认为,中国3G问题已经到了6~7之间,再拖成功率及回报率就越来越小了。
记者:ARM在3G市场有多大发展机会?
谭军:3G的出现,将改变整个芯片产业链。可以说,人类的第一块屏幕是电视机,第二块是电脑,第三块将是3G手机屏。所以上马3G,需要在安全性、功耗、性能以及费用等方面的新技术支持,目标是做到彩电的屏幕、电脑的功能、手机的电池。为了备战3G,ARM已经研发出了多方面的技术。从保证安全性到降低功耗等产品都已经出来,而且国外已有公司采用这些知识产权去设计、集成3G产品。
其中,手机芯片占据了重要份额,ARM毫无疑问是手机芯片老大———GSM手机中有85%以上的手机芯片是基于ARM的,而CDMA市场上更是高达99%。
华为、中兴、大唐、中芯国际等中国芯片制造大厂都使用着ARM的知识产权授权。这几乎是让英特尔都羡慕的数字。
然而,这只是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其中一小块。随着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消费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芯片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据ARM中国总裁谭军估计,这个芯片产业链(知识产权———芯片设计和代工制造———系统组成商)每个环节的大体市场规模是如此:芯片知识产权这个市场目前全球规模在15亿美元左右;芯片设计加代工制造是25000亿美元;终端产品市场则是250000亿美元。“可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一条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ARM扮演了只分享最上游市场(芯片知识产权)的利润,目前它占据了此市场28%的份额,达4.2亿美元。
ARM创立于1990年,年龄比中国的华为、联想还要小,它是如何在十几年中创造了这个奇迹的?
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该公司中国总裁谭军博士。他以诸如多功能手机、汽车导航机等电子产品为例子讲解了ARM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中国芯片产业的看法。
记者:ARM目前占据了全球数码相机、MP3、蓝牙、游戏机、打印机等产品芯片约75%的市场,但是ARM成立的时间才16年,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增长?
谭军:这首先与最近几年全世界个人消费电子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几乎每个消费电子产品都需要芯片来实现功能,如MP3、手机、电视机的遥控器等等。而且消费电子要求高,更新快,竞争很激烈,所以市场也越来越大。
ARM自己并不生产芯片,只是做知识产权的开发,然后把知识产权授权给芯片设计商。这个模式与英特尔有很大不同,英特尔的X86个人电脑芯片,从知识产权开发到设计和制造都是自己做,英特尔芯片的知识产权也是自己独揽。而ARM则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OEM厂商,每个厂商得到的都是ARM相关技术及服务。目前,几乎所有大型半导体公司都与ARM签订了硬件技术使用许可协议,其中包括英特尔、IBM、LG半导体、NEC、SONY和飞利浦这样的大公司。
这些公司生产芯片给下游厂商组成终端产品销售出去,我们才收取版权费。
记者:目前基于ARM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达到50亿个,平均每个的版权费是多少?
谭军:不高,平均每个的版权费大约在8-9美分左右。我们预计,2006年这一年使用ARM知识产权的产品将达到20亿个,而X86才不到2亿个。这相当于嘀嗒一秒钟,就有70个ARM的相关产品在生产销售。
记者:有没有可能未来出现第二家ARM?
谭军:从ARM建立至今,已有数百家企业在复制我们的模式,但是95%死掉了。还有5%我觉得也很难跟上我们,因为我们规模上去了,现金流充裕了,而且ARM在4年前已经开始转型,不再是封闭式地做知识产权提供商了。
记者:为什么转型,怎么转型?
谭军:ARM处于芯片产业链最上端,它离另一端的最终消费者很远,这是知识产权公司的最大弱点,它不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容易闭门造车。所以,为了开发出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我们从4年前开始与电信运营商以及内容提供商合作,从它们身上了解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喜好。
记者:在芯片产业链中,ARM只分享最上游的知识产权这一部分利润,为什么不往中下游渗透?
谭军:其实我们曾经尝试过,想学英特尔那样,又做知识产权又做产品,但最终竞争不过它。做代工制作(如中芯国际)需要很大的投入,而我们没有这么大投入。更后端的系统组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则需要良好的品牌,这也非ARM所长。
记者:ARM在中国的业务拓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跟在海外的模式有区别吗?
谭军:我们是5年前进入中国的,当时进来一看就懵了,发现中国没有芯片产业链,像中芯国际、宏力之类的代工制造商还在“打桩”,而大的芯片设计公司也没有几个。后来我们选择了跟这些企业一起成长。但ARM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在欧美日国家有区别,在那些产业链成熟的国家,我们将英国的那套方式简单复制一下就行。在中国不行,我们需要把授权费用从一次性方式变成了用一次付一次,因为一次性付清费用大,刚起步的中国企业很难接受,另外我们还在中国200多所大学培养相关人才。
“复制我们模式的95%都死掉了”
记者:中国的芯片产业目前方兴未艾,但是近年冒出最多的都是一些小型的芯片设计公司。有人认为这里面95%是泡沫,您怎么看待这种状况?
谭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芯片市场,吸引了很多资本进来,我认为这里面大概有80%泡沫,也就是说可能有20%的芯片设计公司可以生存下来。其实有泡沫可以增加竞争,我认为这是好事情。
另外,芯片设计公司不一定要求规模很大,但是创意很重要。智多微电子和复旦微电子等公司合作,开发出了带卡拉OK的手机,只要用数据线将手机连上电视,就可以唱了。这创意为中国手机公司带来了很大市场空间。
记者:华为、中兴、大唐、中芯国际等中国芯片制造大厂都使用着ARM的知识产权授权。你们合作得怎么样?
谭军:我们合作非常广泛,目前已经有25家大企业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移动、消费电子和网络等方面。至于这些公司发展前景,我难以置评。
记者:为什么中国本土的芯片设计公司一直发展壮大不起来?
谭军:中国的芯片公司起步比较晚,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芯片产业的生态环境很重要,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到位,企业就不敢互相合作,而芯片产业的上下游公司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你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合作可以省却很多精力和成本,但是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芯片设计公司有80%泡沫”
“中国3G拖得太晚了”
记者:听说你喜欢《蓝海战略》,我记得该书有一个观点是任何产业、任何公司都不可能长期保持活力,那么您觉得芯片产业里面蕴含的蓝海有多大?
谭军:是的。其实ARM是最早实践蓝海战略的公司之一。我们起先只做无线,逐渐地扩展至家庭电子、汽车电子等等。下一步,芯片产业可以开拓的蓝海(尚未形成竞争的新市场)有很多,比如医疗、健康类电子产品、针对老人的电子产品,因为现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未来“老人”市场空间非常大。另外,把衣服做成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可以“冬暖夏凉”的芯片也成为产业界研究的重点。
记者:你曾经在英国卢瑟福•阿普顿国家实验室当过高级科学家,研究方向是3G,您觉得中国上马3G的时机成熟了没有?
谭军:我个人认为,中国3G拖得太晚了。业内有一个成功率公式,P=4~7,小于40%,说明时机未到,投资成功率很小;大于70%则说明时机已过,投资的回报率很小。只有介于4和7之间的时期,投资的成功率及回报率最大。我认为,中国3G问题已经到了6~7之间,再拖成功率及回报率就越来越小了。
记者:ARM在3G市场有多大发展机会?
谭军:3G的出现,将改变整个芯片产业链。可以说,人类的第一块屏幕是电视机,第二块是电脑,第三块将是3G手机屏。所以上马3G,需要在安全性、功耗、性能以及费用等方面的新技术支持,目标是做到彩电的屏幕、电脑的功能、手机的电池。为了备战3G,ARM已经研发出了多方面的技术。从保证安全性到降低功耗等产品都已经出来,而且国外已有公司采用这些知识产权去设计、集成3G产品。
相关文章:
- 德州仪器将大规模生产Gen 2芯片(05-08)
- 芯片企业欲拔TD概念股头筹(05-08)
- TI 推出全新OMAP-Vox单芯片解决方案(05-08)
- 锂电充电控制芯片(05-08)
- 日立新技术“u芯片”上形成天线(05-08)
- 求一款满足如下指标的LNA芯片(05-08)
射频专业培训教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