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淘宝店 易迪拓培训 旧站入口
首页 > 仿真设计 > 射频仿真设计学习 > 抗辐照|美韩合作研发芯片自加热技术,能够多次修复受辐射损伤芯片

抗辐照|美韩合作研发芯片自加热技术,能够多次修复受辐射损伤芯片

05-08

在12月初举行的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AIST)展示了合作研发的芯片自加热技术,能够自行恢复受辐射损伤的晶体管,保证硅芯片卫星承受空间强辐射长达20年。星际探索障碍研究人员试图研究由单个硅芯片构成的微小型航天器,这将大幅减小空间探测时间。这种芯片卫星的飞行速度将达到光速的1/5,20年内即可到达离地球最近的星系(距离4.37亿光年)——半人马座α星,比传统飞行器快百倍以上。

图 单芯片微型飞行器需要以1/5光速的速度飞行20年才能到达半人马座α星对于普通芯片,要承受太空温度变化和高能辐射等二十年仍然太久。这种空间辐射能够使芯片中的SiO2层累积正电荷,降低芯片性能。受辐射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时,辐射能够提高晶体管泄露电流,妨碍晶体管正常关闭。空间辐射防范方法解决芯片免受空间辐射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最大程度的减少芯片暴露于辐射环境;另一个是增加屏蔽措施。前者将导致任务时间延长,并限制探测等活动。后者增加了飞行器的重量。Dong-Il Moon提出另一种思路,即让器件正常的暴露于辐射环境,但增加修复措施。在晶体管上增加一个额外触点,通过该触点对器件加热,实现修复。NASA研究人员称,片上加热方法已提出很多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国家微电子研究中心才去的巨大进展,通过片上加热恢复受辐射损伤的传感器。后来,中国台湾的Macronix公司通过热诱导的方式修复了受辐射损伤闪存。自加热技术此次研究使用了KAIST的“全栅环绕”纳米线晶体管,即采用纳米级线条作为晶体管的沟道替代鳍型沟道。晶体管的栅极完全包围沟道,通过沟道控制晶体管的开关。在栅上额外增加一个触点,一旦发生辐射损伤,能够通过该触点对栅通电,以此加热栅和沟道,最终修复辐射导致的损伤。这种自加热恢复技术能够多次修复辐射导致的损伤,KAIST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微处理器、DRAM和闪存,试验表明,闪存能够恢复10000多次,DRAM能够恢复原始状态1012次,逻辑器件可能更多。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在漫长的星际任务中,可能每隔几年就对芯片断电,通过内部加热恢复其性能,然后继续工作。

图 采用自加热晶体管制造的DRAM测试芯片增加一个额外的栅极来加热不够理想,因为这需要改变芯片设计,还需建立新的晶体管库,无疑增加了成本。为解决此问题,KAIST正研究在无结型晶体管正常工作时通过电流加热沟道的能力。同时,NASA正在开发与标准电路兼容的片上嵌入式微型加热器。纳米线晶体管前景 KAIST表示,纳米线晶体管尺寸仅为几十纳米,具有很好的耐宇宙射线辐射能力,是空间应用的理想选择。如果硅晶圆代工厂能够采用“全栅环绕”器件代替如今的FinFET,那么“全栅环绕”器件有望在2020年左右产品化。降低自加热技术的成本非常关键。将该技术应用于硅芯片飞行器仍需多年的投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