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淘宝店 易迪拓培训 旧站入口
首页 > 仿真设计 > 射频仿真设计学习 > 深度好文:从芯片到人工智能,全球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深度好文:从芯片到人工智能,全球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05-08

作者:赵晓光来源:港股那点事(hkstocks)赵晓光先生,唯一2010-2016年连续七年摘得《新财富》电子行业分析师第一名的分析师,并获得“新财富白金分析师”称号。他不单改变了电子行业的分析模式、框架与深度,更是深远影响和引导了这个产业的发展。赵先生是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硕士,曾任东方证券研究所资深分析师、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2014年3月加盟安信证券任研究所所长。2016年10月,入职天风证券研究所。 在格隆汇“决战港股”成都站峰会上,赵晓光先生围绕“硬件的盛夏”这一主题,为大家揭示硬件行业的未来和投资机会,满满的干货!本文由格隆汇根据赵晓光先生演讲内容编录,芯师爷获授权转载。 以下为演讲正文:现在来说,科技行业最时髦的话题一定是“人工智能”。其实如果仔细想一想,人工智能大发展之后,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会进入失业状态,因为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作都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替代了。 但是机器有两点是无法替代人的: 第一个是创新思想;第二个是整合资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这两点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的。格隆汇正好就是这样做的: 一方面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让我们读他的文章,并获得思想上的收获;另外一方面格隆汇做成了一个平台,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在一起。 今天,我就讲讲科技行业未来的趋势,如果每一点都面面俱到的话,有时候听下来还不知所云。那到底哪些是未来的机会?到底五年之后下一波浪潮是哪个? 科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看美国的五大巨头 我其实觉得看整个科技行业的趋势,至少在未来会越来越明确。不用看太多,就看美国的五大巨头,谷歌、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苹果,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未来要做什么。

看他们可能会比较清楚。因为他们有上千亿的现金,有几万名员工,他们有大量的数据可以不断地拿来试错。他们内部有成千上万的项目不断地研发出来,他们不断地试错,到底哪一个项目会获得用户的亲睐。 比如,到现在为止,除了苹果公司之外,其他科技巨头都没做可穿戴,苹果也没有做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经过数据反复地分析,发现可穿戴必然是闭环系统。比如说,我戴的手表并不是手表本身,而是手表背后提供的全球化闭环服务。我戴的手表可以告诉我的心跳是多少,当发现心跳有问题的时候手表可以及时地提醒我;当我倒下的时候,救护车可以及时地来救我。这是一个闭环的服务,而这个闭环服务不是一天可以搭建的,或者说闭环的搭建超出了科技巨头的能力范围。 科技行业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五年一个周期,我们从上世纪60年代就可以推出来五年一个周期。

过去20年我们看得非常清楚,从台式电脑,到微软跟苹果的大战,到后来的手机诺基亚的辉煌,后面到液晶电视和笔记本。金融危机前后,科技还是蓬勃发展,后来就是智能手机。 在目前这个时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五大巨头,无论是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还是Facebook都在做一件事,他们都在做的事情一定是对的。 中国的科技企业,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创新,没有生产力的创新 我们看到企业的发展其实就是两个环节,一个是生产力,一个是生产关系。 过去中国的一些科技企业,创新之处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创新,就是改变过去国有企业和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一人独大,其他人都以打工的模式参与进来。而现在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股权,每个人都做合伙人的模式。所以无论是BAT、小米还是华为,创始人的股份都不到十个点,这在传统的行业中是不可能的。

传统行业的老板会担心,我的股份不到10个点,会被人举牌,但互联网企业有这样的胸怀。当然互联网企业也有这种生产关系,来破坏传统模式,让每个人的潜能从原来只发挥20%,到发挥200%,一但过了这个线,这个拐点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 但是后来这些企业大多数被自己的生产关系创新冲昏了头脑。他觉得生产关系创新,可以加一点互联网模式、加一点生态,我就是万能了,所以他没有在生产力上面持续的创新。很多企业都遇到这种瓶颈,比较典型的是小米和乐视,他们在本质上没有在生产力创新。 怎样突破全球科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一个人成功,你要知道为什么成功,不要以为成功有必然性。像华为,任正非的股份是1.7%,这在传统行业中,不管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不可想象的。华为除了生产关系持续创新以外,生产力也在不断创新。华为每年有几百亿研发投入,所以华为还可以继续,在5G时代,华为可能会有下一步辉煌。在未来很多领域,比如在2B领域,我相信华为都可以非常好地复制这一条,因为华为可以不断地投入。 美国的科技巨头已经看到这一点了,不仅要解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美国的企业来说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还要解决生产力。可以看到目前的全球科技企业会遇到一个比较大的瓶颈,这个瓶颈必须要通过生产力,用硬件的创新来突破。

这个瓶颈是什么?最核心的分析方法就是数据流。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怎么产生?怎么处理?到哪里去? 其实所有的科技企业本质上就在干这一件事情。但大多数企业只解决某一个环节就可以成功,特别牛的企业可以解决三个环节,这些特别牛的企业就可以成为巨头。 目前来看智能手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就是智能手机所产生的数据红利已经快被消化完了。 智能手机产生的数据实际上是三个无限的乘法:第一,有多少人在用。以前是10%的人用,现在是80%多的人用。第二,每天可以用多少小时。以前一天两个小时,现在一天12个小时。第三,智能手机本身可以产生什么数据。目前产生的数据跟五年前,八年前有什么区别,其实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速度更快了而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来说整个科技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新的数据,后面可能产生数据的方式实际上来自于几个: 第一,在过去的O2O商业模式里面有几个漏洞,最大的漏洞是它没有黏性,最后变成烧钱的游戏,所以最后都不可持续。第二,是摄像头,拍照的图片和视频数据,这个数据是完全没有被商业化的。没有被商业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过去文字和数字的数据是可以结构化的,但是图片和视频的数据没法用结构化的方法来实现,只能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实现。 而从苹果今年的ios8开始,很明显,比如你的手机,你所有图片库中的图片,同一个源,都可以自动识别出来进行归类,这就是人工智能,这只是第一步。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下一波图片跟视频的数据分析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商业模式,会直接改变商业,改变传媒行业,广告行业。由于时间关系,具体的逻辑和案例就不展开了。 在这之外还有一个红利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大概在前年市场炒作比较多,但是今年要么是“云计算”,要么是“人工智能”,这个红利就是“SAAS”。

“SAAS”这个行业是把线下的2B数据搬到线上,这在中国会改变一个商业行业,一个巨大的经销商体系会通过SAAS建立产品之间到客户之间的一个连接。 为什么法国的红酒在法国卖50块钱,在中国卖几千块钱?因为一层一层的经销商体系, SAAS在2B领域数据产生的方式是把线下的文字数据、非线性化数据信息化。从上游到整个移动互联网,我也就看到这样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比较确定的。但除此之外,对整体的科技行业、TMT行业来说,他们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科技巨头在过去一年的上涨,没有一个是因为他的传统业务,都是因为云计算业务的拓展,而没有云计算支撑的facebook就没怎么上涨。 在这里我想讲的第一个逻辑就是我认为整个科技行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硬件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重要性的状况中。而且可以看到过去产业发展的历史,软、硬的创新是交替的,先硬后软,2010年到2013年智能手机,2013年5月份开始,全世界开始跟着炒游戏、炒社交,炒到2015年。2015年炒完之后开始全面下跌。 现在开始到了新的硬件时代。

到底哪一些硬件未来是有机会的? ■ 互联网化的硬件 总的来说两个事情:第一个是我们讨论的互联网硬件。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为核心,所以有社交属性的连接是可以成功的,社交是通过文字的方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比如问大家,微软是不是互联网企业?很多人说微软不是互联网企业,微软就是一个传统的做操作系统的企业,其实这是错的。 比如大家习惯用office。我如果今天拿的PPT不是office,我拿的是我自己做的,我没法跟大家分享,电脑打不开,你们也看不懂。 它是通过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使用习惯、使用标准,把大家连接在一起。微软本质上是互联网企业,所以他可以在很多年没有创新的情况下活得好好的。

前一段时间比较关注的几个可穿戴企业的失败,就是没有做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因为人与人连接之后满足社交的传递性,有一个极大的爆发力,同时还有极大的黏性。你不用微信了,或者说你用不用微信,不是由你,而是因为别人在用;你用office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别人在用。这是第一个视角。 ■ 人工智能 第二个视角就是,要看看这些科技巨头都在干什么。科技巨头干得越多的事情,基本上是越有未来的。 科技巨头都在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的学习,机器学习的难点是数据。数据在谁手中,在互联网巨头手中。 所以不要太相信某一个企业说我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然后你去投他,最后肯定是个误导。 技术本身是可以学习的,只有数据这个东西是有稀缺性的,不是谁都可以拿到。所以做科技一定要有数据思维。除了数据,别的都是虚的,数据从哪里来,怎么处理,到哪里去,这个东西是解答背后一切问题的密码。 所以关于人工智能···第一,我要讲的是就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是少数巨头的游戏,而且人工智能这个东西本身很好验证。 人工智能是跟互联网不一样的,比如说电商,除了阿里跟京东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商,因为电商是一个差异化的产品,比如说我就喜欢买某一个平台的东西。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技术最终解决的是什么?提高你的管理效率,运营效率。 效率本身是可以量化的,所以这个行业基本上只有老大,没有老二。比如现在人工智能投资,投资就可以PK收益率,我的收益率是18%,你就是16%,那你最后就是被淘汰。赢了之后,我有更多的数据,做得更好。 第二点,人工智能这个行业是赢家通吃。也就是说,像科技巨头级别这样的公司都有一个分化,可能谷歌在未来某个领域做得好、Facebook在社交上做的好、亚马逊在商店上做的好、苹果则在消费上做的好,但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好,你要有自己的数据。 苹果有消费端的数据,它在消费端做得好;亚马逊有商店的数据,它在商店做的好;Facebook有社交的数据,它在社交做的好;谷歌有搜索的数据,它在这方面做的好;微软有办公的数据,微软在办公上做得好,就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其他人你不要想玩。 第三点,这个行业有机会吗? 有。 让我讲港股,我们也有专门的团队研究,我也不想讲太多股票性的东西,因为科技行业,主要看趋势。 比如英伟达今年涨这么多,就要想芯片未来的重要性,能想到这一点的人非常了不起。如果你没想明白了这一点,只分析一下英伟达的财务报表,那么你几个涨板拉升就跑了,赚不到大钱。这个行业的投资,看大趋势比看细节要重要得多。 第四点,人工智能,包括视频,是一个工具性的产品,这个行业的机会在广阔的各个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 制作业最可信的是良率,谁能把产品的良率做高,谁就是赢家。这个过程中,以前是靠工程师不断地调试,不断地测试来提高良率。如果机器有自我学习能力之后,他自己就可以学习,可以不停地试错,在试错中不断走出最优路径,那么机器就可以自我学习了。 机器自我学习,首先导致大量的工程师失业。其次企业之间竞争,过去是能力的竞争,如果你做一级市场,就会发现过去有许多好的技术项目,最后无法专业化,因为他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 如果未来有人工智能,人的社会进步非常快,只要你有技术、专利,最终通过机器的深入学习,就可以生产出来,这是一个技术和工艺的问题,也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最近川普说把制造业搬到美国,很多人不以为然,并做了很多分析。其实他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问题。我第一次去特斯拉的工厂参观,看了以后很失望。汽车管理应该是非常严谨的,去了之后发现黑人在旁边站着吃东西,很不严谨,汽车就这样生产出来了,其实整个特斯拉就没多少人。 特斯拉的员工来源第一是谷歌。谷歌的人是做什么?做一个强大的信息化系统,这个信息化系统如果用现代化说就是工业4.0,或者工业物联网,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拿出这些数据可以不断去分析、学习、提高整个生产的可控性的能力。 特斯拉的员工第二大来源是苹果的人,因为是要导入消费电子采购体系。 所以我觉得川普肯定是一个非常明白的人,他非常聪明,看明白了,他知道制造业核心的比拼,不是工人,不是工程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性的产品,在各领域中,在各行各业的制造业,在商业,在办公,在各领域中来提升。比如说企业管理者,如果你拿着所有员工的工作数据,把这个数据记录下来,可以分析你整个管理的模型。比如本来需要三个人,现在需要两个人,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信息对接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所以科技巨头正在做的,虽然有一些现在还没有做人工智能,而是在做云计算。云计算是做人工智能的根基和基础,都在往这方面去走,这一定是对的。 最后一点,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性产品,这个工具性产品可以在各个行业。这个行业未来的牛股在哪里?怎么找? 其实不难。一个制造企业,如果跟谷歌、英伟达合作,这个企业肯定有未来。因为英伟达、谷歌这种企业不是说随便选合作伙伴的,他觉得你可以才会跟你合作,这就是信息。 我讲了这些,大家要知道这个行业的机会在哪里,不要很随意去买一些所谓在做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当然在中国有些特殊性,因为由于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我相信未来也会出现一些有机会的公司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无人驾驶,基本不用老外的核心技术,因为他们会掌握你所有的数据,所以不会用。 ■ AR(视频) 苹果最近库克每次出来都说要做AR。我们也看到证据,苹果在往AR的方向在努力。谷歌现在也是年底会推出他们的AR产品,微软也出了AR产品,facebook和亚马逊都在布局,这是五大巨头都在做的事情,AR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过去人类连接靠文字,靠语音,下一步一定是靠视频。通过视频带来的身临其进的连接,我觉得空间是巨大的,它带来社会效益极大的提高。 科技企业最本质是提高社会效益,不提高就会被自然法则所淘汰,如果把视频跟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就会改变很多传统行业。比如说教育行业,不管香港还是国内,就是一个教育的信息化,他不是教育,他是把信息跟人联系在一起,让你随时跟老师可以交流,所以主要通过视频,以建立老师跟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不仅是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角度享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作为老师的角度,某一个领域最好的老师以前是对一百个人上课,现在是同时可以对一千万人讲课。由此导致全社会的人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让西藏的孩子同步接受美国的教育。这就是一个社会效益巨大的提升,是一个指数级的提高。 当我拿到足够多大家学习的数据,和老师对学生交流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学习,就知道不同的学生应该怎么教育他,怎么提高他的成绩。这不仅让你接受老师的教,另外知道怎么提升你的成绩。本来考80分,变成了怎么考90分;本来考90分,怎样考98分。 这种分析在各个环节,在医疗、商业、办公等等各行各业,先视频链接在一起,然后拿到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学习,提高产业效率。 所以五大巨头都在做这个事情,但他们每一员都在做不同的事情,做不同的事情有他自己的逻辑。 比如说,亚马逊为什么做音响成功了呢? 那是因为声学制造行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不匹配,买一个音响要上万块钱,一个耳机要几千块钱。


消费电子不需要这么贵,只是说过去做这些东西的人不思进取,把这个行业垄断了,所以亚马逊进来了,做一个音响,只要几千块钱。 音乐是一个天然的时间入口。我们一般人每天有两个小时听音乐的,全球平均每周、每人16个小时听音乐,这些都是重要的、既成的习惯。你的商业模式,如果前提是要改变大众习惯很难,突然接受一个新东西很难,但大家本来就在听音乐,听音乐就是一个场景。 互联网最核心就是黏性、场景和时间。过去我们是8个小时办公,2个小时在车上,还有8个小时是睡眠和健康。所以分析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人活着无非是提高这24小时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未来的经济在这里。为什么做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重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亚马逊在做,而且谷歌、苹果他们也在往声学这个行业进入。 ■ 汽车 还有就是汽车。 汽车有机会,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越来越不匹配。你们看消费电子每天都在变,我们的手机外观,金属变成玻璃,玻璃变成陶瓷等,天天在变,基本上汽车几十年没变,沃尔沃、奔驰,都这样,几十年也没什么变化,那么就说明这个行业应该变了。 所以特斯拉能够让传统汽车行业巨头害怕。 所以我觉得大数据除了这两大件之外,可以看到像汽车、声学都是有机会的,包括亚马逊这些做互联网的。互联网最后也是一个闭环的,在大众领域它是一个开放系统,比如说苹果表面上是一个闭环,他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平台,大众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就是大众都用的东西在小众领域一定是一个闭环的。垂直发展服务平台,不管是可穿戴、健康行业、还是物联网,亚马逊最近发布的产品也是围绕商业展开的,机会非常大。这是亚马逊在走别的不走的路径。 谷歌也做的非常多,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很明确的落地的东西,所以未来可能反而是像亚马逊、微软会在一些领域找到自己非常擅长的东西。 跟着五大巨头,看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机会 前面我们分析了科技巨头在做的事情,今天我如果要回答大的投资机会到底在哪里,其实只要回答在三年后、五年后,这五大科技巨头,谁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所有问题就都能回答了。

我大概在一个多月前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电脑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最终你发现就是时势造英雄。做科技行业投资一定要看大趋势,科技行业的财务报表是最难分析的,它是建立在一些列假设的基础上,而这些假设有很大的变量。 我们看一下主要的机会,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巨大的体量依然是有很大的机会,这个机会我们也可以看到。智能手机这块我们就看苹果,因为科技行业是不断的先发优势,后发优势只有在新的模式和产品下才能产生,在一定原有的产品下。比如说当年的亚马逊、诺基亚、微软都是在原有的产品下不断的优化才把别人干掉。 所以智能手机就看苹果,看苹果在做什么。 苹果在做的事情我们判断有几个: 第一个是无线充电,解决了整个充电方式的变化;第二个外观,玻璃替代金属,因为消费者买一个东西最大的动力是外观。比如特斯拉的车SUV,买它车的第一个原因是外观上既满足了你的新鲜感,又满足了你很强的虚荣心,让别人都很羡慕你,虽然很多人都很反感,但这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挣扎的一个词。 另外一个是显示技术,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整个半导体内部的SIP。比较重要的就是人脸识别,如何识别人脸。如果是一个平面的脸是很难识别的,它必须是一个三维的,所以人脸识别需要一些光学的工艺,让两个摄像头拍出的数据是三维的。由此使我们现在接触的世界从二维开始往三维转化,再沿着目前的技术路线。首先拍出了人脸,未来拍出的就是3D的全景图像,现在我们需要专用的设备。我有个英伟达的同学认为,未来3-5年手机都可以拍出全景图像了,我觉得这是可以非常重视的,那么这是手机这一块。 另外可以看到的机会在中国的话,制造业的大崛起,苹果在过去5-10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模组企业,在香港可以你看到AAC,最近我们也在研究几个其他的。在大陆可以看到培育和成长出了一批300-500亿市值的公司,在台湾也是,但主要是在大陆和香港。 产业发生是递推的,这一批企业产生之后,他们会产生三个新的投资方向。 I、第一个方向是,上游的材料、设备跟芯片,在未来五年会是一个大发展。 我们过去都在关注芯片和半导体,这是一个最时髦的话题。 半导体是一个短期、中期、长期都非常具备投资的机会,因为它的地位不一样了。他们在人工智能之后,在过去分工专业化的基础上,变成了一个提供全新解决方案的公司。无人驾驶我要提供无人驾驶的,机器学习就要提供机器学习的,那么对应的想法就是半导体会从硬到软的方向开始拓展。因为软的东西它的估值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半导体估值可以这么高的原因。 现在大家聚焦半导体,被忽视的是材料和设备,材料和设备正好符合中国制造,这也就是为什么川普会把制造业搬回去的原因。一方面他觉得未来有工业的人工智能,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所以我觉得在材料和设备上,我觉得下一步特别是在3C设备上,首先市场干存量,日本人能干中国人不能干的我得把他干掉,第二是创新。另外一个大的方向就是横向拓展,从手机拓展到汽车。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II、第二个方向是往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这里我提一个结论:在十年前手机产业的采购格局跟现在的汽车是一模一样。诺基亚跟惠普把所有的采购权全部交给了代工厂商,奔驰、宝马把所有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权交给了中间的厂商。 但是当年苹果近来不跟你这么玩了,把采购权释放出来给上游企业。所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案例,以前诺基亚时代上游没什么企业,产业都在中游的代工企业,苹果进来后,在上游产生了一批500亿市值的公司,而著名的代工企业利润率,比如富士康从最高9%下降到现在的2%,产业利润从中游转移到了上游。 汽车行业也一定是这样的,产业利润从中游转移到上游,同时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很大的门。一个典型的案例,汽车系统厂商博世从飞利浦购买一套音响是50美金,卖给奔驰是150美金,他变成渠道商了,他做这个事情赚100美金,该不该赚呢?不该赚,但正因为不该赚,他不让你中国企业进来,因为中国的企业一进来他的这种模式不就露馅了吗。 所以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苹果这种大公司的模式,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比如说你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介入特斯拉,你要分析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就是分析10年前的行业现象,各位花个一天时间把10年前消费电子行业整个模式的变化摸索一遍,就是未来5年的汽车行业。所以你未来要花很长时间去汽车行业找一批,如果消费电子产业是300到500亿的科技巨头,中国跟香港大概有20多家,其中还是1000亿市值的,下一步在汽车产业链的材料、设备、芯片行业会出一批500亿以上的巨头。 因为这个行业虽然产值没有模组那么大,但是模组行业的净利率一般是10个点,但是上游很多都是30个点,他的净利率还是挺高的,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发展是往汽车产业的发展。 III、第三个发展是往军民融合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整个比较大的机会是军民融合。有一批企业是解决了生产关系,解决了生产力,中国在生产力这个环节实际上在科研院所,在军工上有很多的积累,可以说在一线领域都已经是跟国外同步的,但这里面没有生产关系,没有激励,那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非常好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这是第三个维度,就是说你从智能手机模组的发展推出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就是在制造业上最大的三个机会,材料、设备、芯片+军工+汽车,别的都是边边角角的,你要把握主要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的。 另外就是整个VR、AR、投影技术。 我想讲的一点是刚讲的五大科技巨大都在做,所以你不要管国内最近哪个VR公司倒闭了,他本来就应该倒闭,因为它本来就不具备这些技术,只是在模仿人家,但如果回到物联网的本质,通过视频重新定义的连接就一定是未来,而我们讲一点现在VR一个很大的头盔戴在头上的技术,已经是一个要被淘汰的技术,未来一定是投影技术。 所以人家三大巨头都在做投影技术,而投影技术中,核心的投影技术都在中国人手里,所以制造业中国人是强烈看好的,因为论市场中国是最大的市场,技术,我们通过收购,挖人都有了,人,我们不缺,论勤奋我们中国人最勤奋,论资本,我们现在还是处于资本红利阶段,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所以我觉得,AR、VR这块,未来的机会一定是在投影技术。所以做投影技术的公司,在美国的,我们自己也在挖一些公司,一定要高度重视,它还是有战略价值的。 还有就是刚才讲了音箱、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这块。 最后我们讲一个非常确定的行业机会就是5G。 我们是最早推5G的。你分析一个产业,就必须分析这个产业的整个上下游的整个局势。现在手机行业没什么创新了,除了苹果在引领,大家迫切需要5G带来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噱头来吸引消费者换机,5G时代全是视频和流量,大家都特别希望这个产业加速到来,中国政府现在在5G上也大力推的,包括这一次华为也会推动,都在加快布局。 产业都往前推,没人想往后拖,那这个产业一定会起来,而这个产业的到来,依靠的是数据。手机端、通信端需要的天线是现在的10倍以上,现在1个小时下部电影,未来是3分钟,20倍以上的增长。 所以我们现在要抓住主要矛盾,机会就在天线、无线行业,所以做天线、无线的企业,无论在香港和国内都是一个比较确定性的机会,因为这个东西还是蛮难做的。 5G到来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呢? 一个是视频产业,因为随时随地可以连视频。 第二是物联网产业,这正是我们在讲产业模式的时候讲,有可能在未来你上网都是免费的,因为通过视频,通过物联网我可以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式,我可以让你免费。所以这就是我们最后看好的一定非常确定的机会,就是一个行业在未来不到五年时间内增长十倍,一定要乐观的看待它。(时间有限,我就讲这些,谢谢格隆邀请,谢谢大家。) 以下是现场提问环节(Q&A): Q1:赵总你好,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共和党的川普上台后,整个互联网巨头的估值中枢都是往下的,不管美股也好,港股也好。像刚刚讲到大数据,其实将来也是有很强的政策监管风险的,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这种趋势的,因为这是阶段性非常重要的趋势。

第二个问题是刚你也讲到的5G,我也很赞同你刚讲的逻辑,不管大数据也好,VR也好,还是视频时代也好,因为他除了对计算能力有提升之外,对数据传输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那是不是意味着5G在没有普及之前,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很高大上的概念是不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的?就这两个问题,谢谢! 赵晓光: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们自古以来看到的是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核心力量,政府只是一个服务者,所以你不要考虑川普的态度,如果川普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他也会下台的。所以我觉得,川普的政策只会对大家造成一个短期的担忧,如果你说科技行业有没有机会,就看我们的需求有没有提升的空间,除非你现在觉得OK了,大家都得到满足了,最后就不需要科技行业的进步了,所以科技行业最终是由需求来引发供给的行业。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5G这个产业的布局有一个连续性,因为5G是一个技术性的进步,但是布局这个东西,通过布局抢到数据和用户,这个必须要先做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你如果等趋势出来后才做的话,别人都已经做好了。当然,这也就是互联网巨头有优势,因为他有钱,有用户,所以我觉得5G到来之后,可能未来会再出现新的巨头,这个可能性是会非常大的。 Q2:赵总你好,我想问个问题,有一个规律现象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美国民主党上台的时候炒科技股概念,上一次奥巴马也是民主党,他们的科技股涨的非常好的。2007年共和党上台的时候,传统产业、能源股涨得非常好。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像苹果这种科技股,已经涨了很多倍了,随着民主党的上台,他未来还能有多少成长空间?还有就是随着川普上台会对美国的产业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那么作为国内的投资者而言,我们可以抓住一些什么机遇吗? 赵晓光:我是做微观分析的,宏观分析还得是自上而下的,简单的说一个产业到一个阶段是循环的,物极必反,过去很强调科技产业,整个传统的制造业、周期性行业被冷落了,它是一个去产能的过程。

所以我个人认为,投资最终还是要抛弃周期跟成长的概念。大家炒周期也是因为周期盈利的趋势比较明确,但这脱离了我的分析框架,我们今天讲的也不是所有的科技行业都看好,你要找到点,要找确定的结构化的机会,我相信自下而上有消费者需求来推动着变化。另外就是这一轮科技巨头会强者恒强,因为行业集中度吗,在科技行业、在制造业产生一批巨头公司,因为这批行业,其实更早的实现了去产能化,我们做分析最终分析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

免责声明:芯师爷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据说点赞会让你越来越有智慧和见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