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征模式和驱动模式仿真效果差异很大
05-08
现在在做一个简单的同轴波导仿真,如图

外导体两端存在锥形过渡,形成谐振腔,本征模式计算效果如下:

计算了前六种模式的谐振频率分为:166M,333M,469M,500M,598M,662M.
同样的模型驱动模式计算查看模型高次模谐振频率,两种方法:1:VSWR突变点;2:S21最小值点。
问题1、这两种方法可行嘛,请高手指点?
下面是VSWR:

问题2、只观察到5个有突变嫌疑的点,前4个点能否称得上突变,有参考价值吗?频率分别为169M,352M,545M,738M,780M。
这里是S21图:

167 M,351 M,472 M,542 M,738 M,780M。
观察S21结果和本征模式结果在第一和第三个谐振频率点比较接近,其他还是偏离较多。三者在第一个谐振频率点(VSWR结果除这点和本征模式结果相差甚远)惊人一致。
请教各位达人:
问题3、应该以哪一个结果为准分析谐振频率点?
问题4、造成上述S21和VSWR与本征模式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中心频率,扫频范围,网格精度等等,还是其他原因,望赐教,或者给出相关参考资料的下载地址,不胜感激!
由于周围没有搞微波这方面的大环境,遇到问题只有求助于网络,非常感谢各位指点!
相关文章:
- 高频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时发生模式转变是否很常见?(05-08)
- 端口模式数求助(05-08)
- 求教模式求解问题(05-08)
- 端口模式怎样产生TM模(05-08)
- 如何用HFSS对矩形波导TE不同模式的仿真(05-08)
- 如何在HFSS给出的模式中识别是哪种模式?(05-08)
射频专业培训教程推荐